新闻资讯
先贤文化|二程,矗立在儒学转型关口的双子星
发布时间:2025-03-10
  |  
阅读量:10
字号:
A+ A- A

在中国思想史上,北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。面对佛道思想的冲击与汉唐经学的僵化,儒家学者开始寻求新的理论突破。

程颢(1032-1085)、程颐(1033-1107)兄弟,世称“二程”,他们以“天理”为核心,重构儒家哲学体系,开创宋明理学之先河,其思想不仅重塑了儒学的话语权,更深刻影响了东亚文明的精神气质。

1.JPG

宇宙与伦理的终极法则

二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对“天理”的哲学化诠释。他们突破传统儒学局限于伦理实践的特点,将“天理”提升为宇宙本体。

程颢直言:“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”,程颐更强调“天下物皆可以理照”。这种将“理”视为万物存在依据的学说,既回应了佛教“空”与道家“道”的挑战,又为儒家伦理提供了形而上的根基。

这种将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合一的思路,使得儒学首次具备了完整的宇宙论体系,完成了从“伦理儒学”向“哲学儒学”的跃升。

2.JPG

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

有人问程颐,寡妇贫困无依,是否可以改嫁。程颐回答:“饿死事极小,失节事极大。”他认为,寡妇守节是维护纲常伦理的重要表现,即使面临饥饿乃至死亡,也不应违背礼教。这一观点将儒家伦理推向极致,强调道德原则高于个人生存。

程颐的这一观点被后世理学家强化,成为宋明时期礼教束缚女性的重要理论依据。近代以来,这一观点受到批判,被认为是对人性的压抑。五四学者斥其“以理杀人”,将礼教桎梏归咎于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的伦理绝对主义。

理学的双面镜像

二程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与儒学的哲学重构者,一方面他们将儒学提升为具有严密逻辑的哲学体系,使中华文明在与佛道的对话中守住精神主体性。

另一方面,其伦理绝对主义成为压抑人性的理论工具,折射出传统社会的内在张力。

理解二程,不仅是解读宋明理学的钥匙,更是审视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视角。在祛魅与返本的开新之间,他们的思想遗产仍持续叩问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。

3.JPG

上一篇:先贤文化|庄周梦蝶,醉者神全 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