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先贤孔子|大成至圣先师
发布时间:2024-10-15
  |  
阅读量:149
字号:
A+ A- A
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—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县)。

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“大成至圣先师”。

孔子1.png

见之以细 观化远也

《论语•宪问》:“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孔子对于如何对待他人怨恨与恩德有自己深刻的见解。

子贡赎人

鲁国当时有一条法律,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,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,回国后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。有一次,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,回国后却不接受国家的补偿,子贡认为应该自觉为国家分忧,且引以为豪。

孔子知道后,批评子贡说:“你这样做,以后鲁国人不会再愿意为在外受难的同胞赎身了。你如果接受了国家的补偿,对你来说没有损失,而你不肯拿回自己抵扣的钱,以后那些赎人后回国接受补偿的人,不但不会得到大家的称赞,反而会被人们嘲笑。长期以往,谁还会再做这样的事情呢?”

子路受牛

孔子的弟子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,那人为表感谢,送了一头牛。子路欣然收下了。孔子知道后十分高兴的说道:“这下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。”

1.jpg

仁义礼智信

思想:孔子提倡“仁义”、“礼乐”、“德治教化”以及“君以民为体”的哲学思想,这些思想构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。

教育: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。他主张“有教无类”,即不分贵贱贤愚,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。他兴办私学,广收门徒,培养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。

典籍: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化典籍,修订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等六经,这些著作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来源。

大成至圣先师

孔子的谥号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,从最初的敬称“尼父”到后来的“文宣王”、“大成至圣文宣王”,再到最终的“至圣先师”,这些尊称和谥号都体现了不同朝代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。其中,“至圣先师”作为孔子最终的尊称,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。

2.jpg